款停售惠民保产品停运,反而意味着市场更加稳健成熟
本月底,2024版“沪惠保”投保窗口即将关闭,目前参保人数已经突破500万。行至年中,多地惠民保产品已完成2024年产品新一轮投保,进入保障期。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推出的284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中,73款产品停止运行,占比约为25.70%。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反而意味着惠民保市场更加稳健成熟。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在《“以退为进”:惠民保产品研究与观察——基于73款停售惠民保产品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一方面,产品停运和政策变化有关。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禁止养老保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并明确业务范围超出规定的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在3年之内完成变更。养老保险公司承保和参与的惠民保产品受政策影响做出动态调整。政策发布后,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等养老险公司调整业务布局,停售了单独承保的惠民保项目,并退出了共同承保的惠民保项目。
另一方面,和产品上线时间有关。在市场发展早期,各参与主体对产品设计和运营仍在探索,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尚需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产品停售率超过50%,而2021年和2022年的停售率持续下降。运营周期也同样会受到上线时间的影响,数据显示,在运营1期的产品中,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线的产品占比分别为68.75%、22.92%和8.33%。不难看出,款停售惠民保产品停运,反而意味着市场更加稳健成熟后期上线的产品运营表现相对较好,未来随着惠民保市场走向成熟,产品持续性将更有保障。
随着惠民保运营逐渐成熟,安徽、福建、湖南、河南、黑龙江等地在政府要求下,将多款惠民保产品合并运营,以减少市场无序竞争。这样也会导致其他产品的停售。
“惠民保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发展态势显示出更加稳健和成熟的特点。”许闲分析指出,停售产品虽然占比不低,但更多的集中在惠民保市场发展早、产品数量多的地区,“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市场的自我优化和升级。”
许闲表示,在惠民保产品存续和运营中,政府部门参与的重要作用已是共识,对于政府的信任也是消费者购买惠民保的重要原因。在秉持商业保险兼顾普惠属性的要求下,政府部门在引导当地惠民保规范运营后,需要更多地探索多元合作模式,推动商业保险作为多元支付方的作用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和各市场参与主体应以惠民保为契机,在遵循惠民保商业普惠保险属性的前提下,探索和开发更多的创新合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