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军人物黄岚教授逝世
2024年11月22日,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人物——黄岚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逝世,享年65岁,这一消息迅速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哀悼和深切缅怀,黄岚教授不仅是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界公认的权威专家,他的离世无疑是我国医学界的一大损失。
黄岚教授,1959年7月17日出生于四川宜宾,自幼便展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卓越天赋,1978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从此踏上了医学研究的道路,1983年,黄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继续留在母校攻读硕士学位,并于1989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深造,于199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黄岚教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辉煌与成就,自1983年起,他便开始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致力于心血管内科领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他凭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卓越的临床技能,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佼佼者,1993年博士毕业后,黄岚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心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黄岚教授是我国首批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专家之一,他累计诊治心血管疾病患者30万余人次,独立完成心脏介入手术15000余例次,其中包括大量复杂和高难度的手术,他首创的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经皮封堵术,攻克了冠脉介入径路重大并发症治疗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黄岚教授还牵头制定了我国急性肺栓塞专家共识和肺高血压诊断与治疗指南,推动了我国肺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
在科研方面,黄岚教授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长期从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原心脏病及肺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是我国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在国内提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类型,并提出了一整套干预方案,随后,他深入研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发现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异常有关,这一发现为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黄岚教授也因此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岚教授及其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300万人,尽管冠心病的临床防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和血管壁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不足,缺乏有效的临床防治策略,为此,黄岚带领团队开展了长达20年的《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从血管内皮损伤与功能重建角度,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方法,解决了多个冠心病防治难题,该研究成果被认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17年4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了在临床和科研方面的卓越成就,黄岚教授还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他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98名,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获得军队及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黄岚教授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担任美国心脏学院专家委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委员(FESC)等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职务,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13部。
黄岚教授在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荣获中国医师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全军院校“育才金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他获得了业内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2017年又荣获中华医学会“杰出贡献奖”,黄岚教授还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
黄岚教授的一生,是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不仅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高尚的医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同事的尊敬和爱戴,他的离世,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黄岚教授的一生,也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一生,他始终站在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前沿,不断挑战自我,勇攀科学高峰,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国际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离世,标志着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军人物,但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黄岚教授的逝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医学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心血管疾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其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黄岚教授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我们深切缅怀黄岚教授,愿他的精神永存!我们也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以黄岚教授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构建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黄岚教授的离世,是我国医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他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继续推动我国心血管病学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