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广西北海市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海水倒灌事件,多条街道被海水淹没,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也考验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官方迅速回应,指出此次海水倒灌主要是由天文大潮所致,并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市民的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
事件背景与经过
11月19日上午6时30分左右,北海市滨海路的居民徐女士(化姓)在送孙女上学时,惊讶地发现路面已经积满了水,尽管当时并未下雨,但积水仍在不断上涨,徐女士表示,几十年来,她从未见过这种情况,滨海路位于北海市区北部,与大海仅隔着一道防护堤,因此成为了海水倒灌的重灾区。
几乎整条街道都被淹没,积水甚至涨到了部分居民家门前台阶处,有居民反映,路旁的排污管道内也不断有水冒出,加剧了街道的积水情况,上午8时许,北海交警部门发布提醒信息,称海水已经灌入海城区滨海路,漫过路面深度达到10至20厘米,对过往车辆的通行造成了严重影响,交警部门迅速到场进行交通疏导,并建议车主提前绕行。
除了滨海路,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的部分路段也出现了海水倒灌现象,北海市排水处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设立警示标志,并派出多名巡查人员前往各路口值守,截至上午8时50分,海水下降至正常水位,倒灌路面已无积水,上午9时30分,记者走访北海市滨海路时,发现路面积水已完全退去,交通恢复正常。
官方回应与原因分析
北海市相关部门迅速回应此次事件,指出海水倒灌主要是由天文大潮所致,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中心观测预报室主任姜绍材分析说,北海市沿海地区在大多数年份的农历五月、十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都会迎来全年最高潮位,周期性的海水涨落,主要是受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影响,尤其是当月球、太阳和地球移动到一条直线上时,都会在未来几天迎来天文大潮。
11月19日是农历十月十九,正值“十月大潮”高潮期,一般情况下,北海市天文大潮的最高潮位约5.5米,但当天最高潮位达到了5.74米,为1965年以来北海第二高潮位,仅次于1986年台风风暴潮的5.93米,姜绍材表示,对北海而言,“五月大潮”和“十月大潮”较为常见,此次海水倒灌主要为天文大潮所致。
姜绍材还指出,通常情况下冷空气影响期间广西沿海以减水为主,但由于本次冷空气与南海台风叠加影响,华南沿海普遍出现不同程度增水并传播至北部湾,造成多地出现海水漫堤现象,19日高潮位时段,广西增水在20厘米左右。
广西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的数据显示,11月19日,广西沿海各潮位站均超过当地警戒潮位20厘米以上,涠洲岛、铁山港、防城港和钦州港均为建站以来最高潮位,海洋监测部门提醒,从目前预测的情况看,北海市在11月20日上午8时前后的潮位仍较高,但最高潮位将逐日回落。
应急处理与后续措施
面对突如其来的海水倒灌事件,北海市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市民的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北海市排水处紧急派出巡查人员前往各路口值守,设立警示标志,提醒市民注意安全,交警部门也迅速到场进行交通疏导,确保过往车辆的通行安全。
北海市相关部门还加强了薄弱海堤的加固工作,提升防潮能力,海洋监测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潮位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相关部门还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海洋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社会反响与影响
此次海水倒灌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市民们纷纷表示,虽然这次事件并未造成较大影响,但也提醒了大家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准备,一些市民还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此次事件也考验了北海市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从官方迅速回应、启动应急预案到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市民安全,都体现了政府的高效和负责任态度,这也为其他城市在面对类似自然灾害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广西北海市此次海水倒灌事件虽然是由天文大潮所致,但也提醒了我们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准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确保市民的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