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融信张丹丹:未来农村的发展要靠信息技术
技术也不是泛泛地做,而是围绕最能标准化的农村资产来做。文|《中国企业家》记者张文静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中企图库
7月27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四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农融信创始人、董事长张丹丹在“【星光900秒】我的关键抉择”环节作了分享。
演讲的核心要点如下:
1.农村有8亿农民,20亿亩耕地,近82万亿元农村资产,发展空间巨大。
2.要想富先修路,未来农村的发展要靠信息技术。
3.我经常说,我是“从村到村”,因为我的企业在北京中关村,又将最前沿的科技应用到每一个乡村。
以下是张丹丹的分享(有删减):
我分享的主题是《乡村资产数字化,驱动中国农业数字化未来》。
我们是一家从事农村资产数字化运营的企业。“农村资产数字化”在外界眼中可能特别抽象,农村有什么资产?耕地、山林、农民的房屋、牲畜,以及它们的收益等等,都是资产。把农村零散的资产,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运营起来,帮助它们保值、增值,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我做的就是这个行业。
我在这个行业做了26年,可以说是农村信息化到数字化过程中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引领者,因为没有多少人从事这个行业,而我选择了这个行业。上午有企业家说,耐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听完后,我的信心更足了,我想我也算是这个行业中很有耐心的创业者了。
我做的是什么呢?是把最热门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到农业领域中去。
这26年中的前5年,我将信息技术带到了农村。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学生,听别人说农村大有作为,过去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未来农村的发展要靠信息技术。8亿农民,20亿亩耕地,近82万亿元农村资产,发展空间特别大,因此我毅然决定背着包去农村,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发展中。
当时,技术还很简单,就是用PowerBuilder开发的一款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村里的财务管理起来。这个产品覆盖了全国65万个村。
后来,又有了新技术,就是SaaS。SaaS非常好,因为农村非常分散,通过SaaS可以进行远程服务,而且不仅可以为村里服务,还可以为8亿农户提供服务。为此,在SaaS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又围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开发了许多个系统。
在了解了农村的人、财、物,并且有了触达能力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平台?因此,我们又做了农村的产权交易、农民的农贸网、农民合作社信息网等一系列服务平台。
当大数据出现后,我们就想是否也可以在农业大数据领域深耕,所以我们后来又实现了“一网一库”服务,将底层管理数据、农业生产数据、交易数据打通,把“网”和“库”打通。
后来有了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将数据应用到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服务中去。我们先建设了数据资产,再将数据资产数字化、价值化、信用化、产融一体化,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应用。所以说,我们是负责应用的,将前沿的好技术应用到农村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我的26年。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从村到村”。为什么说是“从村到村”?因为我的企业在北京中关村,而我们将最前沿的科技应用到最传统的产业,到每一个乡村。
我们始终坚持技术为导向,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技术。我们在这个行业中建立了很多标准,做了很多创新,还建设了很多生态。与前沿企业合作,通过我们的触达能力和平台,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我再详细讲一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哪些关键技术,在哪些关键节点上做了哪些抉择。
我们一直关注技术,但也不是泛泛地做,而是围绕最能标准化的农村资产来做。
全国农村资产近82万亿元,涉及8亿农民。我们通过技术实现农村资产的“五确”,即确权、确码、确证、确值、确信,再到最后的应用。我们做了一个资产编码体系,将所有资产细分,变成了32位代码,把所有纸质的地块、房产信息数字化,并入库,这样就可以完成农村资产评估、画像,通过这些底层资产,输出了一个可流动的通证,便于农民应用。比如,农民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直接一键流转、抵押贷款、入股等。
目前应用场景较好的是金融。我们在平台上接入了100多家银行,农民可以一键贷款。此外,还有保险、产权交易、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这样,就会有大量的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沉淀到底层数据库,我们通过数据库校验、底层算法,进而推出更精准的服务。其中我们也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总而言之,就是从梳理涉农资产出发,进行数字化管理,促进了乡村治理精细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延伸数字化服务场景,促进全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我们将基于各地区的资产联盟链,进一步构建全国乡村资产联盟链,利用区块链跨链技术、多重加密等手段,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多个区域的资产数据进行联合,形成全国一张网,在全国范围推动资产数字化,加强区域之间的流通交易与资产的整体价值提升。
我们也正在致力于研发我国第一个农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神农”,专注于农业行业,比通用人工智能更加高效和精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基于体系化的农业知识语料库,“神农”大模型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顾问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为多个领域的通用应用程序提供支持。我们也以开放的形式,欢迎与合作伙伴共建垂直领域的细分模型与应用场景。
同时,我们搭建了大地图谱,实现对土地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管理,再结合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模型,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叠加基础数据与种植场景,中农融信张丹丹:未来农村的发展要靠信息技术赋能金融、保险、智慧种植等各类应用场景。哪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什么人在种、种植情况怎么样,都可以通过算法来监测。

最后,我希望能把应用做到底,把更好的技术和服务带到“三农”中去。数字化让中国农业可以拥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