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到芬兰,美国造船业在寻找冤大头的路上越走越远
美国四处给半死不活的造船业找“冤大头”,继韩国之后,芬兰也被盯上了。

今年北约峰会,美国、加拿大和芬兰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承诺要共建破冰船队。
美国声称,该协议是用来应对俄罗斯在极地地区的“战略威胁”。俄罗斯的破冰船技术全球领先,破冰船船队的规模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从韩国到芬兰,美国造船业在寻找冤大头的路上越走越远足足有36艘。相比之下,美国自己只有2艘,加拿大有9艘,芬兰有12艘,加在一起都不如俄罗斯。而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极航道的开发价值越来越大,美国秉持着“新冷战”的思维模式,生怕中俄绕开印度洋,开辟一条从北边抵达欧洲的新航路,所以才想要紧急建设破冰船力量,来和俄罗斯争夺北极地区的话语权。
但是,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一来,对北极地区的研究,存在着大量空白,而且全球变暖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北极航道能不能开发,能够开发到什么程度,完全是个未知数。二来,就算北极航道真的打通,这条航道的战略价值究竟有多大,也要打上个问号。相比于中欧班列和如今印太地区的成熟水道,有严格气候条件限制的北极航道,可能更多地是一个“备用选项”,而不是首选项。而美国现在,在全球法芙娜委内面临的问题太多了,把大量精力花到北极和俄罗斯掰手腕上,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所以,美国拉着芬兰和加拿大签署这份合作协议,与其说是要和俄罗斯在北极展开战略竞赛,不如说是给自己本国的造船业找“接盘侠”的。
这件事,也不是美国第一次干了。上一个被坑的,是韩国。
今年6月的时候,英媒“海军科技”报道了一则新闻,说是美国以1亿美元的价格,把老旧的费城造船厂转让给了韩国。而作为代价,韩国后续需要保持这家船厂的正常运营,对老旧设备进行改造,培训和招募熟练技术工人,并给这些人支付工资。
这笔交易里,韩国完全就是被美国当冤大头了。美国做事的逻辑,和当年俄罗斯用1美元把“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卖给印度,是一样的。航母和船厂可以低价卖,但是后续的升级改造成本,都得买家承担。俄罗斯卖了航母之后,靠着收改装费赚了印度几十亿,美国卖掉这个船厂之后,赚的只会更多。不说设备升级改造的成本,就是一年支付现有员工的工资,韩国都得倒贴9位数。
芬兰这次的情况也差不多。美国说是合作,实际上自己手里根本没有任何生产破冰船的技术。2023年的时候,美国斥资130亿,号称要重建国内破冰船产业链,结果发现连最开始的一步,切割制作船体的特种钢材,都根本做不到。相比之下,芬兰还保留着生产破冰船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造船业虽然比不上中日韩这三个“卷王”,但在美西方也算是优等生,自然就被美国盯上了。美国这份协议,说的是合作,要把矛头对准俄罗斯,实际上很可能打的是从芬兰挖产业链挖人才,重建自己破冰船产业的算盘。
美国现在,是外斗外行,内斗内行。对付中俄的本事没有,吸血自家盟友的本事倒是越来越大了。